长安和东风强强联合,以昂扬姿态加速驶向智能汽车全球赛道

2025 年 4 月 11 日,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在业绩说明会上,正式公开确认长安与东风的战略重组方案 “基本已完成”。其目标明确,旨在打造一家具备全球竞争力、掌握自主核心技术,且能引领智能网联变革的世界一流汽车集团。早在 3 月 28 日,东风汽车集团 2024 业绩沟通会上,东风集团股份管理层便已提及双方整合事宜,称控股股东正谋划与兵装旗下汽车板块重组。这一系列表态,标志着中国汽车行业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央企重组进入实质阶段。
今年 2 月 9 日,兵装系的长安汽车、长城军工,以及东风系的东风集团股份、东风科技等,几乎同时发布内容相似的提示性公告,称间接控股股东正与其他国资央企集团筹划重组,使得兵装集团与东风集团的重组消息浮出水面。国资委在 3 月的 2025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明确提出对整车央企实施战略性重组,期望整合研发、制造与市场资源,打造全球竞争力的智能网联汽车集团,这一政策直接推动了长安与东风的重组计划。
数据显示,2024 年东风与长安合计销量达 516 万辆,超过销量冠军比亚迪,然而新能源渗透率却不足 20%,远低于民营车企增速。同年,三大整车央企(一汽、东风、长安)在新能源汽车的直接投资增长 35%,但全球市占率仅 8.7%,与丰田、大众等跨国集团差距明显。在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 40%、L2 级辅助驾驶渗透率超 60% 的 2024 年,智能化成为汽车行业竞争焦点,而长安与东风在转型中暴露出短板,在电动化、智能化领域的投入产出比远不及比亚迪、特斯拉等企业。二者整合,意在集中资源突破核心技术壁垒,达成 “1 + 1> 2” 的协同效果。国资委为此提出 “单独考核机制”,将新能源技术、市场占有率等纳入央企考核体系,推动企业转型。
重组后,长安与东风年销量合计超 500 万辆,有望跻身全球前五车企行列。行业乐观认为,双方重组可实现技术与市场双向协同,重构供应链与成本,缩短与头部企业技术差距,将分散研发投入转化为协同创新竞争力。此次重组将加速中国汽车产业生态调整,2024 年超 50 个新能源汽车品牌年销不足 1 万辆,中小车企面临淘汰或整合。长安与东风的整合或引发连锁反应,一汽、广汽等央企和地方国企可能加速整合,新势力车企面临核心供应链资源向头部集中的压力,外资品牌也需强化本土化策略维持市场份额。在海外市场,整合后的新集团可结合长安的东南亚渠道与东风的欧洲布局,构建 “研发 - 制造 - 销售” 一体化出海矩阵,与丰田、大众等展开区域竞争。技术层面,双方可能在固态电池、车用大模型等领域深度合作,东风氢燃料技术助力长安拓展新能源商用车市场,长安混动技术应用于东风商用车,形成 “乘用车电动化、商用车多元化” 技术路线。供应链方面,双方或将整合东盟、中东欧等地的 17 个海外 KD 工厂,打造全球化生产网络。此前网络还流传东风、华为合作 SUV 伪装车照片,该车在东风、长安、华为基地现身,车身上 “东风 + ? + 华为” 的 “?” 大概率指向长安汽车。
长安与东风的重组,是中国汽车产业迈向强大的关键一步,不仅是规模叠加,更是技术、资源与战略的深度协同,旨在破解 “内卷” 困局,提升国际竞争力。其成功与否,不仅关乎技术协同与成本优化,更取决于能否打破体制惯性,构建适应全球竞争的组织文化。若顺利推进,新集团有望在 2030 年前达成目标,输出技术话语权。国资委鼓励央企加大其他合作,正如朱华荣所说,“重组是为了更大的历史机遇”,而抓住机遇,需要管理智慧与坚定的技术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