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供水改造:让群众从“水困”到“水安”
10月17日,秋意正浓。跟随“非凡‘十四五’”系列主题全媒体集中采访活动的脚步,记者走进已完成竣工验收并全面投运的永昌县城安全供水提升改造工程现场,眼前,两座巨大的调蓄水池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不时传来野鸭的叫声。昔日困扰这座县城的“水难题”,如今已被一条崭新的“供水生命线”彻底化解。
“十四五”规划之初,永昌县城的供水系统的基础还很薄弱,可谓隐患重重。取水河道上游深入山区,每逢汛期暴雨山洪频发,原水浊度骤升,自来水厂便不得不停运。平均每年因暴雨山洪造成的停产达8次之多,2018年6月底的一场山洪,更是让县城自来水厂停运整整七天,全城用水告急。而到了枯水期或冬季河道冰封期,取水口流量过小,2020年冬季长达一个月的冰封期,供水公司不得不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破冰取水,场面令人揪心。
同时,取水口缺乏预处理和应急设施,一旦上游水质污染,整个县城供水系统就面临瘫痪风险。2019年10月,取水口上游水电站维修设备,原水漂浮污物导致自来水厂紧急停运;2021年7月中旬,上游水电站排沙维修又造成水厂多次停运。与此同时,取水河道的泥沙顺管道流入输水管线及厂区,时常造成输水管道淤积堵塞,2020年3月就曾因泥沙淤积导致原水输水管道停运抢修长达七天。
“过去,水源不稳、管线单一的问题,不仅困扰群众,也制约着城市发展。”永昌县供排水有限公司副经理杜亮说,单线运行的输水管线大部分穿越耕地、天然气管道、省道、干渠和高速公路,埋深最深处达11米,一旦发生爆管事故,维修需要3到5天,期间整个县城自来水厂都将无法运行。
面对迫在眉睫的供水安全危机,永昌县城安全供水提升改造工程于2020年底立项,并被列为市列重大民生工程,总投资1.86亿元,利用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开启了这场供水安全的“突围战”。
工程分两期推进。2022年4月,一期工程开工,敷设净水输水管线10.5公里,改造城区配水管线1.5公里,同年10月建成投运,有效解决了县城西南片区及东部工业园区供水量不足、压力不稳等问题。2022年5月,二期工程开工,重点建设两座9.5万立方米调蓄水池和11公里原水输水管线,于2023年11月投入试运行。
“这两座调蓄水池远离城区20多公里,周边无工农业污染,是理想的水源地。”项目工程师徐献元介绍道,“它们可以储备县城15天的需水量,为城市供水上了‘双保险’,还能对原水进行沉淀和预处理,进一步软化水质,减少自来水厂的药剂投加量。”
新铺设的21.5公里球墨铸铁管道让永昌供水系统彻底告别了“单线运行”历史,形成了可靠的“双线”供水格局。新管线上安装的电动阀、水质监测仪、全自动调流调压阀等智能设备,让县城供水系统拥有了“智慧大脑”。
工程的成效,最终要由群众的切身感受来检验。在永昌县西津西苑小区,居民曹连红拧开家中的水龙头,清澈的自来水哗哗流出。“以前我们这儿是用水‘重灾区’,用水高峰期,水最多供到2楼,我家住6楼,基本没水用。”提起过去,他连连摆手,“卫生间开着水,厨房就别想用了。现在好了,水压足足的,24小时热水都没问题,心里踏实多了!”
稳定可靠的供水,同样为企业发展注入了强心剂。永昌四季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负责人董存武感慨:“我们做牛羊肉深加工,用水量极大。以前水压不稳、偶尔断水,非常影响生产计划。现在供水稳定了,我们生产调度更从容,扩大投资的信心也更足了。”
从2022年4月一期工程开工建设,到2025年6月通过竣工验收,永昌县城安全供水提升改造工程的全面竣工投运,恰逢“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这条崭新的“供水生命线”不仅解决了困扰县城多年的供水安全痼疾,更为县城远期发展预留了充足空间。
“这项工程正是我们落实‘十四五’规划中保障城乡饮水安全目标的关键一步。”杜亮表示,它不仅构建起了可靠的供水生命线,也为永昌的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水安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