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能效大比拼:12 款主流车型差距明显,一级能效成新参照标杆

当家用电器的能效标识已为大众熟知,新能源汽车也迎来了自己的能效参考标准。近日,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与中国质量认证中心联合发布国内首批纯电动乘用车能效测评结果,12 款市场主流纯电车型参与这场涵盖 20 余项指标的能效 “大考”,成绩差异明显:7 款车型全项目达一级能效,11 款车型综合获得整车能效一级,整体达标率达九成。这一测评结果,或将成为消费者选购新能源车的重要参考,助力实现 “省电又省钱” 的绿色出行。
此次测评聚焦比亚迪秦 L EV、吉利极氪 7X、小鹏 MONAM03 等热门车型,从行车能效、空调能效、驱动能效、补能能效四大维度展开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所有车型在 “行车能效” 上均斩获 “一级能效” 评定,但在 “空调”“驱动”“补能” 方面表现参差不齐。大众 ID.7 空调能效仅达二级,极氪 7X 部分车型在 “驱动能效” 失分,一汽丰田 bz3 在空调、驱动和补能三项上均未达一级,比亚迪秦 L EV 的补能能效也仅获二级。
完成测评的车辆将张贴能效分级标识,清晰标注企业名称、产品型号及各维度能效关键参数,方便消费者快速识别高能效产品。业内人士指出,能效水平是衡量电车技术优劣的核心指标,无论是行车能效中的续航衰减率、高速电耗,还是空调制热功率、电机转化效率、充电桩兼容性等,都与用户实际用车体验息息相关。
“一级能效车型每公里成本仅为燃油车的 1/10。”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总经理刘江形象地将能效标签比作 “省电成绩单”。他表示,能效分级能为市场提供清晰的节能成绩表,帮助消费者直观了解新能源车的节能表现。测评中部分 10 万元以下车型虽行车能效达标,但空调与补能效率存在短板,如某车型在 - 10℃制热时空调功率高达 1.8kW,导致续航衰减超 40%,且补能时电池加热耗时久。
能效测评不仅为消费者提供参考,也推动车企技术迭代升级。通过量化指标,车企将更注重优化电池能量转换效率、提升热管理系统性能,促使行业从单纯的 “参数竞争” 转向 “真实能效竞争”。
从此次测评成绩来看,能效分级正成为衡量车企技术实力的新 “标尺”。一级能效车型中,自主品牌占比超 70%,其技术优势集中体现在碳化硅电驱、热泵空调、高压平台等创新领域;相比之下,大众、丰田等合资车企在智能能量回收软件优化、800V 高压平台等新兴技术应用上稍显落后。随着能效标签制度的推行,这场关于新能源汽车能效的比拼,必将推动行业向更节能、更高效的方向迈进。